













太平镇历史悠久,古称“荻溪”,因为在镇南有一条叫“荻溪“的河流贯通。太平老街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,建于南宋时期。
走进老街,一大片水城引入眼帘,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念经的声音。整个老街呈于字形格局,沿济民塘南北两条街。


来太平老街的人,大多数会参观太平古寺和寺庙前宋代的古银杏树。
没有叶子妆点的古银杏树,像卸了妆的女人,略显沧桑。
网络上,古银杏秋天的模样。

来源于网络
相传这棵古银杏是南宋王皋王太尉的二儿子王铎亲手种植的,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历史,当时王铎种植了2颗银杏苗,另一个死掉了。
南宋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,太尉王皋护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驻跸苏州平江府。路过太平的荻溪,认为这里的风水甚好,便把家属安顿在荻溪。
王皋是南宋的高官,在此隐居终老。他有三个儿子,长子王易,去了临近的昆山,三儿子王胤逃去了隔壁的无锡,只有二儿子王铎留在了他身边,在荻溪生活。
荻溪先后被外界叫做:王巷、王家巷等。
古银杏的前面一座石板桥“利民桥”沟通南北两岸。站在高拱的利民桥上,脚下就是碧波荡漾的古老“荻川”利民塘。
古银杏的后面就是太平禅寺,该寺庙是当时王皋二儿子建造的家祠,明朝时被改作“庵”,当地人称“永里庵”。
太平禅寺的名称,是在本世纪初才改的。
关于寺庙虔诚之地我拍的图片不多,录2个小视频帮大家介绍。
宗祠依旧保留着原先的房屋结构,门小,仅左右两扇木门,进门有个踏跺,地面上有块石头,上面刻着“实面”,王皋一生爱国,极其注重家风。(就那块淡黄色的)
“实面”有“诚实、真实”之意,训诫子孙要“诚实做人”。
自古以来,狮子就有“百兽之王”之称。在视频里我们可以庙堂门前,摆放一对石狮子镇宅护院。

早上9点,过来烧香的人很多,听口音本地人为主。

从太平禅寺旁的桥下下来,王皋的故居就在周边。
王皋故居和旧时大户人家并无什么太多差别的几进宅院。这类建筑规模在江南古镇比较常见。
故居内部已经修葺一新。
周边多处王皋后裔故居,均已破旧不堪。
老街原本没什么,破房子、破砖瓦破石桥,但老街的每一处又像叙述着每一段历史。
除了以上历史,老街还有很多历史考证的物件,建议大家去了一定要多拍照,或许一辈子也就来一次,也或许下次光临老街已不是这般模样。






△上下滑动可查看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