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粉丝是不是等急了,大楼老街栏目又来了,自从去了通安的金墅老街,大楼对人多的老街已经提不起兴趣了。
今天我们探访的老街,多处地方正在拆迁,但是整个画面美绝了。干净、寂静、悠然。
走,跟着大楼去看看,蠡墅老街,这个春夏秋冬都必须要去观光的地方。
在去之前,大楼在高德地图搜索蠡墅老街没搜到,最后导航到南蠡墅街。
到了老街,大楼在长桥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附近下车,现场一大片拆迁房。这老街要没了吗?
前面拆迁讲到的地方,就是下图标识的地方,大楼也是从这里沿着小路一路向西,开始继续今天咱们老街的行程。
在镜头下,老街的房屋多数墙皮已经脱落,屋顶长满了杂草。
穿过苏蠡路,就看到了有四个狮子屹立在那里的蠡墅桥,此桥位于街镇中间,重建于清光绪四年(1878)戊寅九月,花岗石单孔拱桥。
据说,蠡墅桥的石狮子已不是当年的模样,中间被人偷过一次。
蠡墅桥下面就是蠡墅港,小河两旁遍布着老式砖瓦结构的临河老宅。
也就是这样的老宅,作为北方人的我在想,有没有一伸脚就掉下去的可能,这样看实在太危险了。
我们继续往里走,有认识这颗树的吗,这是什么树,在许多老街都遇到过,就是不知道叫什么,这种树和老宅是绝配。
蠡墅老街的街道地面十分清爽,一位老者交代,以前的路都是鹅卵石铺设,和现在区别很大,并说道,你们没经历过,根本想象不到的那种画面。
沿着河流走了几百米,河边花岗岩铺设的驳岸清晰可见。
现在的位置斜对面就是太平桥,此桥始建年代无从考究,重建于清代,为花岗石有阶平桥,路边可见几位垂钓者。
有位阿姨交代,之前老街有不管小孩过生日还是过节,都要在太平桥上走一走,有岁岁“太平”之意。
蠡墅镇老街位于南石湖之滨,蠡墅港两侧,相传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(公元前536年-公元前448年) 曾在此居住,故名蠡墅(亦称蠡市)。
蠡墅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,迄今有2500多年历史。

该老街属于典型苏州枕河人家的建筑风格,以小河为界分为上塘街和下塘街。
民间传说有一条龙脉,是蛟龙出水,蠡墅是龙头,龙尾在石湖。

蠡墅老街沿街、沿河的民居风貌古朴也是一大特色,大型老树乔木很多。
没走几百米,又是一座古桥,叫永兴桥,始建年代不知道,重建于大清嘉庆二十一年,为花岗石有阶平桥。该桥的名字及年限被黑色的管道遮挡了。
据悉,古井的井栏圈已被偷走,往里面看井口的植物,忘记叫什么名字了,之前在学校学园林景观时碰到过,是一种中药,治疗咽喉痛的。
在老街,随处可见路边烧水的人,水开,再把柴火浇灭。这种老式柴火烧水壶,我是第一次见,不禁想起了北方柴火烧饭的那种场景。
转悠一大圈,说着四川话,安徽话、河南话的老者很多。一位老者正在询问清洁工阿姨:今年过年回家吗?
越逛越欣喜,你看这小屋多精致,门口的植物像园林,简直美呆了。
就连井边的一棵枯藤,也像一副油彩画。学水彩的人可以过来画画。
在人人都低头看手机的时代,老宅内有仰视看报纸的人。
蠡墅曾是离苏州古城最近的小镇,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镇,曾几何时,这里既是兵家必争之地,也是宦官兴宅、商家云集之地。
根据史料记载,当时造船业、刺绣、眼镜制作等行业都很兴盛:以眼镜业为例,从清朝起到解放前,蠡墅镇每年制造的眼镜产量占全国的半数以上,最多时达到年产20万副。
刺绣行业也是蠡墅的老人津津乐道的历史。
上世纪80年代,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结婚时所穿的礼服就是蠡墅的绣娘绣出的,据说当时的价格高达10万元人民币。
△图片来源网络
如今这条老街没有沿街售卖的店铺,也不是人潮拥挤的知名旅游胜地。
反倒像是苏州的“世外桃源”,任时光无情的侵蚀着,但依然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精神乐园。

傍晚时分,我又来到拆迁的地点(停车的位置),我想这里应该有许多人金色的回忆,如水般温软,一念即暖!